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草木繁盛,花鸟为邻,这般的诗意风光是风景也是“钱”景。近年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以打造康养地和农文旅融合为牵引,擦亮康养宜居生态底色,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乡村振兴等多维度发力,大力推进“康养+”多业态融合发展,努力把康养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康养+生态旅游”享受健康之旅临冬,西盟县勐梭龙潭国家4A级景区内却天蓝树绿,满目青翠,一批批来西盟康养度假旅游的“候鸟族”人群日益增多,龙潭湖畔的熙康云舍健康度假酒店也迎来一批来自玉溪、文山等地游客前来度假。“这是我第一次来西盟,先前听朋友介绍,西盟是天然氧吧,空气清新,这几天逛了一些景区,体验了手工非遗,感受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体验感很好。”前来疗养的丘北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陈志文说。同一批来疗养的丘北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李文荣,年就曾来过西盟。他表示,与前一次相比,这次体验感很好。“再次来西盟感觉变化很大,生态环境良好,推窗见绿,散步时会碰到松鼠、小鸟等动物也在‘溜达’,人和自然很和谐。”李文荣说。西盟县勐梭龙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集原生态的雨林湖泊风光和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景区的核心勐梭龙潭是一个天然的热带雨林淡水湖泊。森林覆盖率超过90%,负氧离子含量近每立方厘米2万个,龙潭湖畔的熙康云舍串联农产品特色供销集市、登山步道、手工晒茶等体验,从入口端到出口端实现了“吃、住、行、游、养、娱”全方位发展。“我们充分利用森林和龙潭公园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集森林康养、文化康养、旅居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同时引入健身康体项目,开发森林游憩、度假、疗养、养老等活动,让游客拥抱森林,享受绿色健康之旅。”作为熙康云舍健康度假酒店负责人,也是此次游客导游的陈允楠说。西盟县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3℃,年均日照.7小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西盟四季如春;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选择冬季来西盟“过冬”,感受这里的冬日暖阳和风土人情,在西盟的水光山色中慢慢寻味,享受生活。“康养+特色小镇”成为旅游新亮点“这个耳饰是根据佤族传统耳饰加上现代元素制作而成,搭配上佤族传统服装,在网红打卡点拍照特别出片……”在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供销社店内,娜木正在向游客介绍西盟特色农产品,永俄寨乡村美景、体验特色民宿、参观农耕农俗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旅游业态让游客目不暇接,一改曾经“匆匆而过”的过境望一眼,变成安心驻足的“一日游”,甚至“多日游”。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也增加了就业,娜木是本地人,大学毕业后看到家乡发展潜力,她毅然决然加入回家乡的队伍中来。“永俄寨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民宿院落、民俗文化、旅游观光等,打造生态文旅康养,提供田园体验、养生民宿、艺术创作、乡村美食等服务项目。”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党总支委员娜能说。近年来,西盟县坚持以永俄寨为全域旅游引爆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开辟出一条特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永俄寨先后荣获云南省最美村寨、“边境文化长廊·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云南省法治民主示范村”“云南省绿美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康养+非遗体验”感受佤文化魅力“收紧腰机,用细棍按压经线,轻挑织孔,梭引纬线穿过织孔、拉直、梳板打紧……”在佤族织锦文化体验地,游客们或蹲或站在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旁,“围观”老师有条不紊地织着锦布,现场摆放了很多图案花色各异的织锦成品,有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花色,头戴民族发饰,脖子上满满的珠子,身着佤族服饰的老师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待’是佤语织锦的意思,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纤维和麻纤维为主,在织线时要用小红米的温水浸泡一夜,水的温度在40摄氏度即可。”西盟县佤族织锦传承人李宪兰老师向好奇的游客们介绍着佤族织锦非遗文化,并进行操作示范,让游客们在参与其中体验佤族织锦的魅力。“我觉得很有意思,在此之前,我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得比较少,更不知道什么是织锦,这次来可以弥补一下知识盲区,还能亲自体验佤族织锦。刚开始织笨手笨脚的,一会儿就找到了些窍门,很高兴。”体验佤族织锦过程的游客说。佤族织锦,承载着佤族人对生活的热爱,织锦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是研究佤文化的“活化石”。随着佤锦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并深深刻下了民族和时代的烙印,由于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佤族各村寨的织锦图案、配色等也不尽相同。云南网通讯员西盟县融媒体中心李明丽刁弘智记者沈浩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66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