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江水奔流不息,沪滇情谊深长。自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上海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努力找准“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结合点,双方携手走过25载峥嵘岁月,总帮扶项目达个。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上海与云南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现已扩展为云南全省。上海将与云南干部群众一道,全力以赴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携手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云南风景秀丽,民族特色鲜明,是农业文旅融合的绝佳实践地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从新起点出发,上海将把助力云南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后续长期培育,以协作促发展,优势互补、双向赋能。”上海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边慧夏说。 小到一颗金色柠檬,大到一片产业园区,双方手连手、心连心,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在彩云之下的红土地上,不断开出“美丽产业花”,结出“丰硕产业果”,描摹“产业兴旺,共赴小康”的壮美图景,书写沪滇协作的华彩篇章。 深挖云岭特色“一乡一品”精准定位 云南各地自然禀赋各异,上海援滇干部针对援建各州市特点,“有条件的,充分利用先天优势;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 从国道德宏段出来,向南,一条路绕过漫山苍翠,蜿蜒至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德昂族人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村民赵腊退有热情、有眼光,每年制卖酸茶的收入有好几万元。去年3月,沪滇帮扶酸茶产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实施方案出炉。援滇干部一直追问赵腊退:“‘德昂酸茶’注册商标办到哪个环节了”“没有标准化检验,没有商标怎么行”……这点醒了赵腊退——“以前真没想到这一层。” 上海帮扶精准定位,从“一县一品”聚焦“一乡一品”。曲靖市师宗县竹基镇盛产冬桃,依托上海援滇支持,建设余亩冬桃基地,当地群众年增收70余万元务工收入。保山市隆阳区种桑养蚕,已有多年历史,沪滇携手以来,全区46个贫困村发展蚕桑产业。 上海援滇蔬菜育苗基地的农户 昆明市寻甸县羊街蔬菜,名头很响,但“出门”不远。年,上海援滇投资在羊街镇建蔬菜冷库,解决果蔬保鲜的“最初一公里”,并带动当地新建4个冷库。目前,羊街蔬菜南下广东、东抵浙江,年产量6万吨。 沪上的盒马、开市客等超市常见“高原来客”,这些来自楚雄州武定县、丽江市宁蒗县的新鲜蔬菜,通过上海援滇的渠道进入申城市场,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除了蔬菜,还有水果。目前,大理州巍山县沿江片区5个乡镇的柠檬种植面积达1.3万亩,户名群众受益。未来,全县柠檬种植将扩大到5万亩。今年3月,柠檬精深加工项目启动,建成后,预计年加工量有5至8万吨,有效带动果农致富。 文山州富宁县产有一种中药材山豆根,适合在石漠化山区种植。年,上海援建山豆根育苗基地,年育苗量万棵,计划带动群众种植山豆根5万亩;今年,已种植亩,明年计划引入上海企业投资山豆根的深加工。 古有庖丁解牛,今有活牛“出山入沪”。作为沪滇协作示范项目,上海鹏欣集团万头肉牛养殖项目落户昭通市鲁甸县。该项目拟在鲁甸县布局3个万头能繁母牛场,建设3个TMR饲料加工厂、15个头育肥场、亩饲料种植基地、15个粗饲料加工厂、3个物流配送基地及科技研发区和综合加工区。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亿元,可带动近2万户农户每年每户增收2至3万元。 从上海引进的崇明清水蟹,获得大丰收 酸茶、桑蚕、中药……上海援滇对云南的产业帮扶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将已有基础的蛋糕不断“做大做强”。 共建产业园区在好山好水中孵“金蛋” 山海相连,“外来物种”也能成为云南新特色。年,曲靖宣威市从上海成功引入“龙虾”,现已建成示范基地2亩,远期规划建设亩,预计年产出超2亿元。围绕“沪滇协作+街道三农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宣威将打造“沪宣”牌高原龙虾特色小镇,推动平台联建,带动多户0余人增收。 去年2月,一批崇明蟹苗空运到临沧市双江县;9月,40亩蟹塘雄蟹单只平均重量超4两,18亩稻田蟹雄蟹单只均重3两,每亩产值超过元。今年8月底,最大单只雄蟹已有半斤。现在,迎来大丰收。 年以来,上海和大理州祥云县合力打造滇西花卉中心,建设特色花卉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鲜切花种植基地近百亩,惠及全村户人。 如今,沪滇正携手在祥云县加快推进申洱花卉产业园区,核心区主要用于菊花种苗生产和切花菊、玫瑰、康乃馨等种植,同时兼具花卉科研和种植培训等功能。该项目规模大,投资机制优。合作企业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园区采用“沪滇协作+政企合作”的投资模式,不仅有上海对口支援资金和当地财政资金的投入,又有上海企业投资参与和运营管理,实现各方利益紧密结合,建成后有望成为上海与云南两地产业合作的亮点。 那么,有了好产品,销路发愁吗?不! 今年以来,上海援滇干部组织怒江州福贡县农业农村局、供销联社,遴选优质农产品进酒店、进景区、进浦东新区“浦农优鲜”平台,开展“浦江携手、情满峡谷”中秋直播带货活动,积极筹备县域合作社赴沪进行农产品展销的工作。 今年中秋期间,仅昭通市绥江县销到闵行区的红心猕猴桃、竹笋、腊肉等就价值万元。云南产品在上海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再以红河州绿春县的茶叶为例,长宁区线下指导区属企业在绿春县设公司,与各茶叶厂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促进绿春茶叶进菜场、进机关、进食堂、进企业。线上支持绿春茶企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提升知名度。 桑农采桑时 为从根本上克服普洱茶生产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现象,普洱市景东县诞生了云南最高标准的茶叶生产车间。它按照GMP标准建设,也是云南首个人工智能化茶叶萎凋工艺车间,合作的古茶园有多亩,年产量30余吨。“上海帮我们引进了国内最好的生产设备。”当地负责人说,“如果没有上海帮扶,我们自己可能要花5-10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生产技术扶持,上海帮扶还发挥资源优势,组织“战疫助农、县长直播”带货,推动文山州丘北县雪莲果、沃柑、木瓜等优质农特产品入沪,成功解决因疫情等特殊情况产生的滞销问题。 乡村振兴,上海援滇产业发展不仅“再送一程”,而且“送好一程”。沪滇两地不断加强协作的互补性、兼容性,共同打造一批农业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园,坚持示范引领带动,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促进产能效益提升。 茶叶厂房里,新采摘的茶叶未来将作进一步深加工处理 加速农文旅融合携手寻找绿色发展密码 实现农文旅融合,也是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手段。 “王家寨大山头,跟变魔术一样,我才不来3天,就大变样,一天一个样!”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王家寨村村民李剑秀回乡感慨道。 蓝天白云,千年玉兰舒展身姿,蕨类、苔藓等寄生植物爬满树干,花骨朵羞涩地躲在绿叶丛中、含苞待放。青石板小道穿园而过,泉水叮咚作响,古核桃树、古茶树错落有致,三角梅、水仙交相争艳。整个玉兰寨村,古朴自然,清新雅致。 原来,雪山镇盘好沪滇协作项目,依托千年玉兰古树名木资源,打造千年玉兰为主题的特色村庄。“项目建成后,游客可以‘逛玉兰寨,赏玉兰花,尝玉兰菜,喝玉兰茶,唱玉兰调,住玉兰阁,买玉兰货’一站式体验一条龙服务。乡村振兴促发展。可以说,沪滇协作资金的注入为雪山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雪山镇党委副书记李虎表示,游客多了,人在景中,景在画中,美不胜收。 “霞若”在藏文中寓意“岩石之下”,描绘的是山光水色被镶嵌进高远天空的醉人美景。今年6月,位于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的“霞若星空精品酒店”正式开业,深受游人喜爱。 该项目由20栋单体套房和星空帐篷营地构成。香格里拉市乡村振兴局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沪滇两地不断创新运营管理模式,采取“央企+地方”合作,签订了委托管理协定,共同打造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村落民族文化体验、湖滨生态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精品酒店标杆”。下一阶段,项目还将继续在产品设计、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持续为项目输送客源、提升市场销售,为项目业态及产品创新拓宽思路,最终打造成香格里拉市乡村旅游及民宿的标杆项目。 而西双版纳被誉为“绿色的珍珠”。根据勐海县曼蚌小组及周边村落毗邻勐景来景区的地理优势和风景优美的天然禀赋,沪滇两地实施文化改造、旅游厕所等配套项目,让绿水青山变身“美丽经济”。 不到半年,地处保山施甸县的野鸭湖晋升市级3A级旅游景区——当地村民想都不敢想。原来,野鸭湖是姚关镇山邑村一个天然湿地,因常有野鸭出没而得名。年,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启动,项目竣工不到半年,湿地获评3A级景区,年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 普洱市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作为拉祜摆舞之乡,是国家级非遗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也是享誉全国的拉祜族“摆舞”诞生地。上海援滇帮助建设文化舞台、文化传承展示馆等设施,让村民在农忙之余通过文艺演出增加收入,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以民族特色、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为核心的文旅景点,借势文化旅游业拓展发展致富,“摆出一个春天”。 当人们跳起拉祜摆舞,不会受到时间、地点、人数的制约,相聚而舞,喜悦欢快,正如上海援滇干部人才与云南当地干部群众心手相连、通力协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摆”出美好未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