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云南省丘北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万寿菊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这是云南省丘北县的万寿菊花海一景(8月13日摄)胡超摄/本刊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胡梅娟在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反贫困伟大斗争中,产业扶贫作为生力军,有效、直接,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产业兴旺发达,经济来源稳定,就能实现脱贫。在我国的扶贫实践中,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扶贫模式之一。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充分挖掘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产业扶贫需要引导,需要龙头带动。可喜的是,企业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一大批企业积极投身到产业扶贫当中,久久为功,探索出了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扶贫模式,为创新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方案,体现了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小木耳、小黄花、小刺梨、小沃柑……一批批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农产品,成就了大产业。刺梨正成为贵州的一张新名片;广西马山沃柑漂洋过海香溢世界;陕西汉中灵芝产量也不再“看老天爷的心情”。产业扶贫当中,“小果果成就大产业”等系列经典案例的背后,是龙头企业把企业优势转化为扶贫动能,通过品牌整合+标准输出+渠道共享+模式复制的综合赋能,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市场、渠道等短板,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扶贫也有种种困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已有年种植历史的青稞,是高原特殊馈赠,在海拔~米的高寒地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农作物。在青稞的多元功能当中,其保健功能值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8560.html

------分隔线----------------------------